四、 历 史 上 的 匡 氏先 祖 名 人
匡氏、匡裔在三千余年的历史舞台上,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他们不但是我们匡氏、匡裔后人的光荣与骄傲,而且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限于篇幅,我们仅例举明朝以前若干先祖名人的事例。
(一)汉朝以前的匡氏先祖名人
在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句须公之子匡裕(又名俗)很有才学,朝廷曾多次征召匡裕为官辅佐朝政,但匡裕公不问世俗之事,来到寻阳大山搭庐隐居,受道于仙人,周围百姓常看见他与仙人一起出没,后人故叫此山为匡庐、匡山,这就是世界闻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庐山原名“匡庐”的由来。庐山因匡裕公而得名,匡裕公又因庐山而流芳。
战国时期,匡元彪公精通兵法,骁勇善战,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国君密康王甚为倚重,拜为骠骑将军,并招为附马。
匡元彪公之曾孙匡章公,是齐国(今山东北部)的著名将领。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诸侯强国秦国进攻,秦国因此多年不敢侵犯。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内乱,匡章公乘之率军攻破燕国。齐湣王即位后,联合韩、魏攻楚,匡章公率军在垂沙(今河南唐河)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昧,威震诸侯各国。齐国成为战国时期与秦抗衡的东方强国,匡章公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敬称之为章子、匡子。
匡章公之子匡廪公心胸豁达,敦厚忠实,不慕功利,甚得百姓的尊崇。养生有道,为远近闻名的寿星。匡廪公于秦初去世,享寿120岁。
匡洪公为秦朝右丞相,由于辅佐秦始皇治国有功,始皇赐以宝剑,名为“宇宙锋”剑。秦二世时,奸臣赵高指鹿为马,欲除异已。匡洪公一身正气,多次在朝廷痛责赵高。赵高为此恨之入骨,只因匡洪为始皇重臣,一时又奈何不得,便设计陷害。赵高指使人偷来宇宙锋剑去刺杀秦二世,秦二世见是宇宙锋,误为匡洪有罪,全家入狱候斩。赵高之女是匡洪公儿媳,她见全家受冤将灭,暗中帮助丈夫匡扶逃走,他家仆人匡忠装匡扶公替为受死,后来匡扶公立功回朝,使冤情大白,匡洪、匡扶、匡忠之忠朝野争颂。曾有古戏《宇宙锋》、所演绎的就是这个故事。
(二)西汉中后期显赫的匡氏家族
秦汉之时,多年繁重的徭役和兵荒马乱,山东一带的匡氏家族与其他氏族一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磨难。到西汉中期,匡氏后裔匡崧公赘居到郕县(今山东汶上北)。匡崧公之子匡纲公虽才学出众,但却入仕坎坷,到两个儿子匡衎、匡衡都长到少年时,家里还是非常贫穷。但匡衎、匡衡兄弟少有远志、发奋图强。匡衡白天做工以帮父母之忙,晚上苦读。因家里贫寒买不起灯油,匡衡便在墙壁上凿一个洞以借邻居的灯光读书。由于匡衡的勤奋好学,终成为名儒大家。这就是喻意苦学成才典故“凿壁偷光”的由来。汉宣帝时,匡衡公官拜射策甲科、太常掌故,后又升博士给事中,光禄勋御史大夫。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朝廷擢升匡衡公为丞相,封乐安侯。朝廷议政时,匡衡公常引经说理,使人诚服。他多次给皇帝上书谏言,最为著名的奏疏是《治天下必审所尚论》,他提出的“若使朝政清明,风俗纯正,为人上者就必须起模范带头,否则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之论点(原文见班固《汉书·匡衡传》),两千余来成为当政者施政的一面鉴镜,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匡衡公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和情操。
匡衡公去世后葬于故里山东兖州峄县,现已成为枣庄市峄城名胜古迹。墓为一高大封土堆,堆高5米,直径为25米,墓前石碑一通,上刻“汉丞相乐安侯匡衡之墓”,为清乾隆年间峄县知县张玉树重修匡衡墓时所立。公元1992年,峄城区人民政府筹资重修匡衡墓,墓前铺设神道500米,石雕翁仲肃立两旁,平添了庄严肃穆之气氛。门坊古朴大方,门匾上镌刻由著名书法大师启功先生手书的“一代名相”四个大字。呜呼,拜谒先祖匡衡公之墓,是我们每个匡衡公后裔的心愿。
匡衡之父匡纲公在汉宣帝时任东莱太守(今山东莱州),其兄匡衎公官拜朝廷给事中、紫微郎尚书令。匡衎、匡衡兄弟后代均子秉父志,好学多才。在他们前后六世中,为朝廷重臣、博士(掌经学传授之官)、将官、郡守者多达十多位。祖孙父子兄弟显赫于汉室,家声丕振,为匡氏家族最为显荣的历史时期,成为千古佳话。这一时期的山东南部,称之为匡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恰如其份的。
(三)南北朝至元时期的匡氏名人
匡衡公的21世孙匡昕是南北朝时代南齐(公元479—502年)人。匡昕公服食不与人交往,隐居于庐陵(今吉安)金华山,是个高逸之士,平时对父母致为孝顺。其母死后,他悲恸欲绝,终日奔走呼叫,已死一天多的母亲似乎感受到了儿子的孝情,竟然苏醒复活过来。匡昕公之孝因此感动天下,百姓争相传颂。
唐时期较为著名者,有匡衎28世孙匡胄公任吉州通判;匡衡32世孙匡珌公在唐末任河南洛阳参军,因公其精通军事,深明军机,治军有功,朝廷勅赐为指挥。匡衡33世孙匡宗性公曾为元帅。
在唐末至五代的南唐时期(公元821—950年),又为匡氏显荣的另一个时期。在这一百三十年的历史时段中,匡氏后裔出任朝廷和地方要职官员者有十位之多。较为著名的有匡衎38世孙匡珣(又名十七客)公任南唐袁州都使,匡稠公任南唐蕲州刺史;匡衡的后裔有匡珌长子匡义公为唐朝议大夫,三子匡索公为唐南平州守(今福建南平),次子匡合的五世孙匡威公任南唐御史大夫等等。
元朝初期,匡衡的52世孙山东东海人(今山东苍山兰陵)匡才公自幼好读孙吴兵书,精通兵法,曾在金国任过徐、邳兵部都巡使。金亡后率部归元朝,因守徐、邳,平叛乱有功,被元朝廷封为沂邳东河元帅。其子匡国政公曾任归德府判官。
元末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7年),山东胶州人匡福曾任湖南行省参政,与元将孛罗铁木耳于卫晖击败红巾军首领刘福通。后见孛罗心怀异志,遂解甲归家。不久投靠明太祖朱元璋,被任为骑尉守东海。由于匡福公多次击败倭寇进犯有功,被朱元璋授为武德将军称号,世守胶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