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清朝进士匡汝谐

2017-07-13    阅读 735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进士牌匾

匡汝谐,男,书名匡德熊,号愈臣,系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芳洲(麻洲)村人,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中式第十三名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戍)科第一百八十名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充会试堂,钦点刑部主事,以困防保举员外郎协剿克城赏四品衔,特授中宪大夫,后晋阶资政大夫。

匡汝谐是一位正直嗜学之人,心胸宽广,求知上进,他在刑部任职期间秉公执法、不询私情、功勋显赫,晋升资政大夫。他虽在朝庭为官,还能热衷于家族事业,笔者家乡的族谱、祠堂曾铭记着他的一片爱族之心。他不仅热爱本族事业,而且对其他族别同样有一颗帮人之心。邻近的村庄修谱、建祠需写序稿等,他总是有求必应,认真负责,至今各村的后裔们无不夸奖崇拜他“饱腹文才”。他既能为国分忧,又能为民解愁,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匡汝谐身为刑部主事,也常回府探亲,吉安是他停留路过的必经之路。原吉安府内有一“匡事馆”,“匡事馆”是匡氏专为百姓办事、接待来往宾客的私设机构,只要他路过吉安,“匡事馆”就是他长住之家。由于停留时间长,经常有人相求,为此他定下条款,吩嘱下属,凡是头戴斗笠、身穿粗布、脚穿草鞋的来客只要提到匡汝谐一概接见。路途较远不能当天返乡者,可留宿供餐;凡是头戴礼帽、身穿马夹、手提保棍者一概不见。下属反问过匡汝谐:“主人为何见穷不见富”。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历来只有富欺穷,那有穷人告富翁。刑部的职责是为民申冤,镇压邪恶,穷人的到来,必有冤情诉说,或是有急事相求,那有不见之理。而富人往往是来拉关系、徇私情、其不是助长邪恶,理应避而远之。”可见我们匡氏族人有这种爱民之心,可敬可颂。

匡汝谐修建进士大院时,需占用别家的一小块菜地,正好这家是他的远房侄子,历代贫穷,又无居所。为了帮助这位远房穷人,他将菜地买下,并无偿的新盖了一幢住房送于他家。远房侄子简直不敢想象,真是感恩不尽,缝人就说:“恩人叔叔救我家。”至今这幢房子还保存完好,远房侄子后裔们一直代代在此安逸居住。解困帮扶是汝谐公的高尚品德,后辈们要树立这种道德风尚,发扬传承。

汝谐公勤奋一生为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史资料,也为后人们留下了价值可观的古代遗产。最宝贝的是进士大院。回想起进士大院,笔者少年时代是大饱眼福,亲临楼上楼下观游、玩耍,至今还一一浮现。此大院名叫“迎辉堂”,院墙内占地面积八百多平方米。远处望去高大森严,当朝年代名扬百里,文官路过须落轿,武官路过须下马。大门正面牌坊是墙体结构,上面高悬“进士第”石料牌匾,雄伟醒目。走进大门,悬挂在先祖屏风之上的“迎辉堂”堂匾格外耀眼。堂厅两边是书房、会客室、附属房等,再往前走是长形天井,两幢官厅平行而建(至今还保存完好)。院内除一百多平方米花园外,其余全是房屋建筑,整体二层楼房,楼上楼下一百间,象似一幢整体,间间相通,走进楼上好似进入迷宫,无人带路难于找到出口。楼下建筑更有特色,主房偏房格式各不相同,古典文雅,室内光线明亮,美观大方,采光面是用木块拼花而成。其院内有书院、绣房、客房、练功房、磨房等等。如今汝谐公的后裔有的迁居于江西萍乡发展,守居的第六代、第七代后裔们一直在此居住。祠堂、牌坊等一些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倒塌,无法弥补。(现我将部分保留的古建筑用图片一同发表)

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匡氏芳洲族谱重修时由匡汝谐撰写的《宗支便览》、《叙伦堂节祭会记》、《毓源会记》等多篇谱序至今还保存完好,已载入史册。

据《江西省吉安地方志》考略,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庐陵县知县陈汝桢设局修志,聘请匡汝谐总纂,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春,因他调任,未完成,同时由他推荐李宣清来接继其事,夏书成,厘为五十六卷,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刊行。

匡秋宇稿

二0一0年七月十日

官厅外门景

偏门外景

楼阁走廊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