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氏源自匡句须公于春秋时期(前574年)宰鲁邑为匡氏鼻祖和得姓始祖。经过一千多年繁衍生息,其子孙后代遍布全国各地,支系众多。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称帝创建宋朝为宋太祖。从封建社会早期的秦汉以来就有一种残酷的无视人权的避讳制度,凡与帝王同字甚至同音的地名.人名.姓氏等都得避而改之。赵匡胤登基当皇帝后就连其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匡义也改名为赵光义了。因而全国各支系姓匡的族人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先后改匡姓为康姓.王姓.方姓.徐姓.羌姓等。从元朝开始被迫改姓的匡裔后人有一部分先后复匡姓,但匡句须公位下复匡的后人到目前大约还不到三分之一。
著名的红外光学和遥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匡定波是宋初司扈统制尚书匡盈的36世孙。匡盈官居朝廷要员,后来也因避讳改名王盈,早年居甘肃天水熙河路,故称‘熙河王氏’。王(匡)盈三世孙王渊亦因战功显赫官至枢密院事兼统制。
据《中华匡氏通谱》资料载:宋建隆三年(962年)匡盈(七四公,句须公位下67世孙)熙河人,任司扈统制尚书。兄弟三人均在朝为官,盈公为仲。因避赵匡胤名讳改姓王,又称熙河王氏。御赐《恩荣堂》,武进地区至今仍沿用“熙河王氏"之称。宋靖康年王(匡)盈公三传至王渊公(1077一1129)年,字几道,号方渠。王渊公因护驾南渡扼守姑苏有功,封签书密院事兼都统制,后遭害。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谥封王渊为‘襄愍公’,为熙河王(匡)氏世祖。
王渊公十传到王运一公(1329年),元未运一公率三子携侄(王原四)徙居锡山羌洋桥,为这一地区的开基祖。元末复匡。匡定波院士系运一公22世孙,句须公102世孙。
匡定波毕业于著名爱国实业家匡仲谋创办的《匡村中学》高中部
匡定波院士,1930年9月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就读于著名爱国实业家匡仲谋先生创办的无锡《匡村中学》(高中)。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中科院上海电子学研究所历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导师、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务。
匡定波在红外应用及遥感技术领域进行了系统性的开拓,负责研制成航空红外扫描相机,卫星姿态测量红外地平仪,导弹弹道测量红外捕获跟踪系统等先进装备。
七十年代以来,在国内开创并主持了航空对地观测红外和多光谱技术研究,发展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境资源遥感扫描仪系列,成为中国航空遥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领科研群体创建了中国卫星红外遥感较完整的技术基础。负责设计多种卫星红外遥感仪器。其中扫描辐射计是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重要仪器,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匡定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匡定波院士85岁华诞暨学术报告会在上海举行
2015年9月,为纪念中科院学部成立60周年,暨匡定波委员85岁寿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举办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定波先生八十五华诞暨学术报告会》。匡定波偕夫人桂力敏及全所17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报告会并聆听了报告。
上海技术物理所党委书记龚海梅代表所领导向匡定波致贺词,称他是中国红外与遥感技术的领路人。他的学木思想和科学成就开创了我国红外应用和遥感技术领域的新纪元。
2015年春节期间,85岁高龄的匡定波院士得知鸿篇巨著《中华匡氏通谱》即将付印,情系匡氏宗族的定波院士十分激动和高兴,欣然提笔为通谱提词:“中华各支.源远流长.繁衍昌盛.迁移扩散.生生不息”这20个寓意深长的字句。表达他内心对匡氏家族的前景寄予厚望。
匡定波院士和中国“卫星之父”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著名的天体化学和地球化学家《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西昌基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