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廷云,女,1934年出生,四川资中县人,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国家“973”项目“光合作用高效光能的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首席科学家。
1956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1962年于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研究生毕业,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光合作用光合膜的研究,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取得如下成果:1.揭示捕光叶绿素蛋白在膜上横向迁移调节激发能分配的规律;2.首次证明21kD膜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3.提出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可能的动力学模型;4.首次发现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及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具有光保护功能的假设。
匡廷云院士多年来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在科普教育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她积极参加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她每年均要给青少年作多次有关生命科学的科学普及报告,如“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阳光下的魔术师——光合作用”等报告;多次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与中学生、青少年开展关于科学、理想、人生追求等话题的座谈;她和她的同事们还常常接受北京四中等校学生来实验室作实验,并多次获奖;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多种青少年活动,如2002年在“迎新春青少年与科技工作者联欢会”上,作“当我16岁时”的报告,并以评委会副主任身份参加“大手拉小手——小小科学家”评奖活动等;她曾多次向社会各阶层科普报告,如2001年科技活动周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向各界人士作“21世纪生命发展的趋势,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的报告;并在2001年河北省技术经济贸易洽谈会上作有关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报告等;为开展科普活动,她与同事一起撰写了有关科学普及的文章和书籍,如“阳光下的魔术师—奇妙的光合作用”一书及有关的科普文章;她还积极参加科普进社区的活动。在北京市八部委举办的科普进社区活动大会上,被授予科普大使证书,并作了讲话。近几年,匡廷云院士在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