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在匡氏历史文化研究中,又发现一位早于中华匡氏始祖句须公的匡氏人物。
懿王末年的一件青铜器叫“匡卣”记载:隹四月初吉甲午,懿王才射庐,乍象舞。匡甫二。王曰休。匡拜手稽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乍文考日丁宝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卣,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隹,句子开头的语气词。学者查懿王时满足四月初吉甲午条件的只有公元前926年3月21日,周懿王十年四月初吉甲午日,农历四月初一,该日12:58朔。《匡卣》应定为懿王十年器。懿王行射礼,奏象乐伴舞。匡和着象乐跳了两首,懿王说“停”,匡叩首拜谢,接受天子伟大、光明、美善的命令。因此事制作这件宝贝,作为子子孙孙的传家宝。
就象现代人与跟领导或明星合了影、握了手、喝了酒感到莫大荣幸一样,这位姓匡的贵族参加了天子的一次这样重要的活动,制作了这件“卣”作为纪念。
“卣”的出土,还原了一段珍贵的历史片断。学者们把他叫“匡卣”。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匡卣”进行了很多研究,旁征博引,以“匡卣”为参照,三千年前的匡姓贵族,又跟着当今的考古热火了起来。
“匡卣”虽然没有明确他的主人叫什么名字,但他尘封不了匡氏是西周王朝早期贵族的史实。
与“匡卣”稍晚一点的匡氏历史人物是《曶鼎铭》记载的匡季,其原文是这样的:昔馑岁,匡众氒臣廿夫寇曶禾十秭,以匡季告东宫。东宫曰:“求乃人,乃弗得,女匡罚大。”匡乃稽首于曶,用五田,用众一夫曰嗌,用臣曰疐、曰胐、曰奠,曰:“用兹四夫”。稽首曰:“余无卣具寇足,正囗不囗鞭余。”曶或以匡季告东宫,曶曰:“弋唯朕禾偿。”东宫乃曰:“赏曶禾十秭,遗十秭,为廿秭。乃来岁弗赏,则付卌秭。”乃或即曶用田二,又臣一夫。凡用即曶田七田,人五夫,曶觅匡卅秭。意思是“过去有一年饥荒,匡(季)的手下二十个奴隶掠夺了曶的小谷共十秭,于是曶把匡季告上东宫太子。太子说:“去找回那些人,如果找不到,那你就要被罚。”匡于是向曶叩首道歉,用五百亩田、四个叫益(来偿罪)。匡说:“我无法找到全部的抢夺者,(我把这些东西送给你),你不要(在太子处请求)鞭打我。”但曶又把匡告上东宫太子,曶说:“一定要偿还我的小谷。”太子于是说:“(匡)得偿还曶十秭(小谷),另外还加上十秭,一共二十秭。如果明年还无法偿还,那么就要偿还四十秭。”(匡)于是又交给曶二百亩田,另外加上一个奴隶。总共(匡)得给曶七百亩田、五个奴隶,曶也免去了匡的三十秭小谷。”
“曶鼎”-孝王时期器, 孝王姬辟方 (前891—前886在位),他是共王的弟弟,懿王的叔叔,比“匡卣”时期晚三十多年。匡季惹了一场官司,我们没有必要按照“攀附”的做法进行避讳,何况匡季是一位有着“众氒臣”的奴隶主,是他的奴隶夺了人家的粮,不法行为不是他自己,而且他的活动范围与“东宫”连在一起,说到底匡季也是贵族。
《左传》记载中华匡氏始祖句须公活动情况时间是成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74年,比懿王、孝王晚三百多年,这些人物没有进入匡氏列祖列宗行列,是因为《左传》是经史,修谱在前,以经史为据,而“卣”或“鼎”出土在后。更重要的是从句须公以来两千多年,世代清晰,代代相传,而“匡卣”及匡季到句须公出现了历史断层。后世如有更多的文物出土佐证,中华匡氏有记载的历史要往前推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