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岁在辛酉。
这一年的夏天,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危。他在临咽气前,下诏立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赞襄政务大臣匡源等8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即将继位的年幼皇帝载淳。同年十月,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由承德回到北京,发动了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罢官的罢官,实行了垂帘听政。在这次血雨腥风的“辛酉政变”中,赞襄政务大臣匡源因曾经为帝师等原因而幸免一死,被慈禧革职罢官。
天资聪慧13岁中秀才
匡源,字本如、号鹤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生于胶州郭家庄。匡源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13岁中秀才。相传在正场考试前的口试时,匡源根据考官从《孝经》中出的题目,略加思索后,作《乌鸦》诗一首:“月满疏林霜满天,城头咋咋一声寒。只因反哺先知孝,叫得人人仰面看。”匡源吟罢,众考官皆点头称奇,一时传为神童。因在后来的正场考试中,他所作的八股文也被看好,便被主考官点为头名秀才。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24岁的匡源赴济南府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恩科会试,考中了进士。在同科进士中,25岁的匡源颇受朝廷的重视,被选入翰林院。从此,年轻有为的胶州进士匡源开始了他的宦海生涯。
34岁当上皇太子老师
匡源自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开始,先后出任江西省、山西省的主考官,后又任京城会试的同考官。因匡源的学识渊博,政绩卓著,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入值上书房。自此,34岁的匡源开始为皇太子(后来的咸丰皇帝)讲经,成为皇太子的老师。
1851年,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登基。第二年,因父丧回胶州丁忧的匡源被咸丰皇帝诏回京城,仍入值上书房并升任皇帝的日讲起居注官。自咸丰三年(1853年)至咸丰七年(1857年),匡源由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直到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成为最受咸丰皇帝器重的朝廷重臣。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在战场上频传败绩的严峻形势下,众大臣多主张咸丰皇帝离京到承德(热河)躲避,只有匡源据理力争,主张坚守北京。但是,早已经被洋枪洋炮吓破了胆的咸丰皇帝仍决定逃离北京,去承德避暑山庄,特诏匡源伴驾北上。
清正廉洁成为顾命大臣
匡源从政以来,以清廉、勤勉、自律而享誉官场。当时的官场奢靡之风蔓延,烟毒泛滥,许多官员追求声色享乐。匡源虽然官运亨通,却不骄不躁,严以律己,洁身自好。他不置家产,清正廉洁,写了很多切中时弊的奏章,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正人君子风范。
咸丰十一年(1861年),匡源被任命为赞襄政务大臣,成为清王朝权力最大的决策高官。这一年,咸丰皇帝临危托孤,匡源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被罢官后致力于教育
辛酉政变后,被慈禧革职罢官的匡源移居于济南。由于他的学识渊博,又曾经任皇帝的老师之故,被当时的山东巡抚聘为泺源书院和尚志书院的山长(相当于大学校长)。自此以后,这位曾经任过朝廷高官的大儒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
匡源任山长的近20年间,以他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才,深受莘莘学子的爱戴。作为一代名声卓著的大儒,匡源坚持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教书育人。他根据受业者水平的高低、天赋的大小和闻道的先后分类施教,力求使更多的学子成为栋梁之才。
匡源的弟子多达三千,其中闻名于世者不下百人,例如:状元曹鸿勋和独榜翰林杨际清,官至尚书的张应麟和黄钰,甲骨文的发现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和著名的史学家柯劭忞等。
清光绪七年(1881年),66岁的匡源病逝于济南的泺源书院。匡源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历代文选》、《历代诗选》、《珠云仙馆诗钞》、《名山卧游录》、《唐宋元明绝句选》、《奏议存稿》等。
匡源的书法以笔力雄健,刚中见柔而倍受世人称道。其传世的书法作品以奏章为多,主要保存在故宫博物院和国家档案馆中。其信札传世的不多,具有较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