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巴金与匡互生

2017-07-13    阅读 845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也许,很多人陌生这样一个名字:匡互生。然而,翻开中国近代史,在伟大的“五四”运动这一页,那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便是匡互生。匡先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再翻开中国近代教育史,在中等教育这一栏,那所“文有立达,武有黄浦”的立达学园创办人,正是匡互生。匡先生,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巴金最初是在友人的交谈中认识匡互生的。巴金的朋友,有很多是匡互生的学生和崇拜者。朋友们在一起,时常无比崇敬地谈起匡先生。于是,巴金得知许多关于匡先生的故事。“五四”以后,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工作。他在受聘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破除常规,聘请没有大学学历的毛泽东担任国文教员。他开男女同校的新风,打破传统,招收女生。他开办工农学校、平民学校,为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农提供条件。匡互生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在湖南产生很大影响。在遭遇反动军阀的无理干涉后,匡互生来到白马湖畔,受聘担任浙江著名的春晖中学教导主任。后来,不满意校长无理开除学生,愤而辞职。

1925年,踌躇满志的匡互生来到上海,在友人丰子恺、朱光潜、陶载良、刘熏宇的支持下,在上海办起立达学园。这样一批志士同仁,决心以教育来达到改造人、改造社会的目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吾校之训,拳拳服膺。好学、力行、知耻、日新又日新。互助、奋斗、创造,求民族复兴。”这就是立达的《校歌》,由李叔同先生作词。立达,取之孔子的《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年的立达,真是群贤毕至,老少咸集,一大批中国学术文化界著名人士,都曾在这里讲学授课。文史老师有:夏丏尊、朱自清、叶圣陶、陈望道、沈雁冰、许杰、刘大白、郑振铎、周予同、陶载良;美术音乐老师有:丰子恺、朱光潜、吕骥、关良、陈抱一、裘梦痕;外语老师有:胡愈之、吴朗西、毕修勺;数学物理老师有:楚图南、夏衍、章克标等等。鲁迅、李叔同等文学艺术界大家,都应邀到立达学园讲过课。

巴金没在立达上过学,也不曾担任过教师。但是,他敬佩匡先生的道德人品和教学主张。他在1983年写就的《随想录》第103篇《怀念一位教育家》中写道:“我把他当作照亮我前进道路的一盏灯。”这位教育家就是匡互生。

巴金曾经与朋友一起,到匡互生的家,亲眼目睹匡互生勉励学生的景象,很是感动。立达的教育,把培养健全人格放在首位。要求每一位师生,凡事从自己做起,只有自己做好了,才会影响别人。匡先生认为:“应当教育学生有远见,应当大公无私,应当有理想,为人若是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进取精神,是最悲哀最可怕的现象。”他希望,每一个人在社会洪流中应该尽些涓滴的责任。生产教育是立达的又一特色。为之,立达建立了很多生产基地,以求得学生劳动习惯和实践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教学方法上,立达更注重启发式。叶至善先生曾是立达的学员。他在《梦见在立达的课堂里》,以“梦”的方式,写自己在课堂里如何解释孔子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之乎。”讲完后,下课铃响了,还没打分,老师学生们就散了。醒来后,才想起立达是一向不看重分数的。

巴金对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很是欣赏。上世纪90年代初,他对笔者说,他不主张办重点学校,尤其在大城市。他认为刚入学的孩子,第一学期应该是道德生活课,教育他们如何尊重师长,团结互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第二学期再开始知识教育。他在《随想录》中有三篇是写外孙女端端的,其中不乏对现代教育表示的忧虑。1992年,巴金在赠端端的《巴金全集》卷首中写道:“我看得很清楚:你们这一代都是这样,并非你们甘心做考分的奴隶,做文凭的奴隶。我们教育制度逼着你们走上这一条路。通过填鸭式的教育,人们希望把你们培养成听话的孩子……为什么必须牺牲睡眠、牺牲健康、牺牲童年的欢乐,只是为了换取普通的考分?……你现在需要的是大学录取通知,是考分。而我此时所想的是收一个徒弟。”

1932年1月28日,日本人的炮火炸毁了立达在江湾的校舍。事后,巴金与匡互生一起到江湾。美丽的校园不复存在了。匡先生随后为重建立达,呕心沥血。这年夏天,学园恢复开学,而匡先生已染病,又不肯在自己身上多花钱,不去就医。结果,到年底拖不下去了,到医院检查,已到了癌症晚期。随后,手术失败,匡先生不幸逝世。

巴金最后一次见匡互生是在医院。那天,匡先生正在昏睡。望着那张被疾病折磨得已经变了形的脸,巴金悲痛地咬着自己的嘴唇。随后,巴金去广州朋友处,得到了匡先生去世的噩耗。朋友原是匡先生的学生,受匡先生影响,回到广州后办起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巴金在这里住了五天,深深被这里洋溢的献身精神、真情友谊、快乐氛围所感染。当巴金将自己的感受与朋友谈起时,朋友却说道:“我是匡先生的学生,不过是照着他培养人、教育人的思想办事。”巴金叹道:“如果匡先生能来看看多好啊。”朋友说道:“不可能了。但是,他的思想会鼓励我们。我们一定会把学校办好。”巴金很受感动,深切感受这样一句话:“只要思想活着,开花结果,生命就不会结束。”

“让生命开花”,正是巴金人格力量中最为感人的一点。巴金在许多随笔、论述、序跋、通信中谈到“让生命开花”的思想。1936年,他在《朋友》一文中写道:“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1991年,巴金在致成都东城根街小学的信中也写道:“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今天,立达学园已走过80年风雨历程。匡先生过世后,陶载良先生挑起了立达的重任。战乱时期,立达多次迁徙,最后落户松江。1953年,这所私立学校改为松江三中。2002年,恢复立达的校名。走进今天的立达,教学楼上刻着“校训”:“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校门右侧,草坪中矗立着匡互生、丰子恺、朱光潜、陶载良、刘熏宇的青铜群雕像。五位立达的创始人,似乎正商讨着立达的前景。往前走,左侧是楚图南、朱自清的雕像。再向前,教学楼前,是夏衍和吴朗西的雕像。右侧草坪中,乃是胡愈之、李叔同、毕修勺的铜像。他们都曾是立达的教师。不知道中国有几所中等学校,能与这么多大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上海,也许惟有立达。生活在大师们的怀抱中,立达的师生们是幸福的。立达的思想与精神,也将会传承下去。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