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6年9月21日,是吉大人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日子。在欢庆学校50华诞之际,全校师生员工翘首以待政绩卓著、功业辉煌的老校长荣归学校。
已届耄耋之年的老校长匡亚明,遥寄的贺信中那段“难以亲临祝贺,憾甚,请谅”的话语,给吉大人留下不尽的遗憾;“到吉大60周年校庆时,我正好一百岁,希望而且相信我能亲自参加你们的庆祝盛会,和你们一道共享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欢乐”的许诺,给吉大人留下无限的企盼。
1996年12月16日,惊悉匡亚明同志逝世的消息,吉大人沉浸在对老校长办学政绩的追思缅怀之中,他的业绩、思想、风格历历在目,往事如昨,清晰如初。
一
1955年5月,当代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受命来校,任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1963年5月,调离学校,任南京大学校长。整整8年,匡亚明同志在吉林大学辛勤耕耘,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革命的胆略,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了卓著的业绩。他的一些办学的事迹,至今仍在广大教职工中传为佳话。
1955年,匡亚明同志到校伊始,便旗帜鲜明地提出“标志一所大学水平的,是教授的数量和水平”,充分昭示了他依靠知识分子办学的思想。为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科比较齐全、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匡亚明同志想方设法,呕心沥血。
器重人才,广纳鸿儒。匡亚明同志亲自主持向社会招聘人才,凡是爱国且有一技之长、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人,都设法聘请来校。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教授,就是他与副校长刘靖同志亲自去北京聘请来校的。于老提出应聘的三个条件,其中之一是不参加政治学习。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很难被接受的。但匡亚明还是毅然同意。于老被匡亚明求贤若渴之情所感动,欣然应聘。于老来校后,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和政治学习,致力于古文字学研究,潜心教书育人。80多岁高龄仍指导博士研究生,在生命垂危之际,于病床上还用手指画字指导学生。于老著作甚丰且桃李芬芳,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均出自其门下,为吉林大学历史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可谓鞠躬尽瘁。而后,著名先秦历史学家金景芳教授、当代著名诗人张松如(公木)教授相继受聘来校,一时吉大校园硕学鸿儒云集。
慧眼识才,不拘一格。匡亚明善做伯乐,对于青年教师中的拔尖人才,不搞论资排辈,力排众议,破格提升。哲学社会学院高清海教授,在50年代中期,结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先后在《东北人大人文科学学报》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当时在许多青年教师中间,科学研究的神秘帷幕尚未完全揭开,而高清海以他显示出来的哲学才能崭露头角。匡亚明慧眼识才,不拘一格。1956年,高清海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时,年仅26岁。匡亚明经常深入课堂,调查研究,挖掘人才,栽培人才,使用人才,对一位教学效果显著的青年助教,给以“授予讲师学衔,工资晋升三级”的奖励。60年代初,理科还有4名不满35岁的教师被晋升为副教授。正是由于匡亚明有识才的眼力、选才的勇气和用才的魄力,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这些人均已成为吉林大学第二代学科带头人。高清海具有真知卓识,在哲学领域造诣精深,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他培养的20多名博士生,成为中国哲学界的“新生代”,知名度颇高,有的在社会发展研究领域走在国内前列,有的在“哲学本土”大有作为,引起同行的关注。
生活关心,政治保护。匡亚明对教师生活上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政治上尽最大限度去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为了认真贯彻依靠知识分子办学的方针,1956年4月学校党委作出了一项关于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决定,其中规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家属宿舍,系主任宿舍安装电话;为教授配备助手,减轻他们的行政事务工作;设立粮食供应站,为教师送粮到家;校医院设特诊室,教授、副教授看病,取药优先;财务室实行为副教授以上教师送工资到家制度……这些制度虽然执行的时间短暂,但却在全校教职员工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美好回忆。学校党委还十分关心教师政治上的进步,注意在教师中积极慎重地发展党员。1956年12月,在知识分子中发展了33名党员,其中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了唐敖庆、金景芳教授等9名党员。在受极左思潮影响的年代,校党委曾在一些问题上,采取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政治上尽力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在50年代末期,党委作出“榜上无名,内部通行”的规定,使一部分家庭成分、社会关系“不符合政审条件”的教师,得以继续参加国防尖端的科研工作,既在政治上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为学校尔后的应用基础科学研究乃至80年代某些高科技研究奠定了基础。
选择骨干,重点培养。匡亚明始终把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1962年5月,吉林大学党委作出了一项《关于重点培养提高教师工作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学校先后分两批确定培养提高骨干教师78名,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内,达到当时国内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水平。为了使重点培养提高的教师能集中精力钻研业务,切实保证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科研和进修等业务工作。学校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减轻他们在参加社会活动和劳动方面过重的负担,同时在图书仪器的使用和生活条件方面,也给予适当照顾。实践证明,这项工作效果尤为显著。当初被确定为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进入8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已成为各学科、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多数人已成为颇有成就的博士生导师,有的已经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匡亚明善于挖掘人才、提拔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些独到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他作为一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在这方面吉大人是有目共睹的、有口皆碑的。
二
建成综合性大学以后,匡亚明一贯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思想。在教学工作迅速走上轨道后,他及时地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5年下半年,学校先后出版学术刊物《人文科学学报》和《自然科学学报》。匡亚明在《自然科学学报》发刊词中强调:“我校是综合大学,根据目前师资的情况,则更需要大力提倡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和理论科学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学术水平,才能逐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密切配合,相辅而行。”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学校的科研工作初见成效,首批成果相继问世。其中唐敖庆教授在分子内旋转课题方面取得的成果,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并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56年,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如春风吹来,为刚刚兴起的科学研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学校召开的共青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匡亚明作了重要讲话,动员全校团员青年向科学进军。他勉励大家,要更好地向科学进军,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在这一号召下,各系学生科学研究小组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匡亚明还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搞科研创造条件,历史系一名学生创作了一部很有轰动效应的历史小说,他得知后,当即吩咐后勤部门,为其腾出一间宿舍,以便创作,并给予经费资助,鼓励其成才,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术空气。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匡亚明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了学校的科研机构与设施,增设新的专业和学科。从1956年下半年开始在数、理、化三系筹建物质结构与特殊材料性能、高分子、化学动力学与催化剂、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计算数学、基本理论问题6个研究室;1959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半导体系,1960年建立了外文系。为实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成立了尖端科研领导小组,匡亚明亲自任组长,带领全校人员向科学的珠穆朗玛峰攀登。师生艰苦奋斗,夜以继日,协力攻关,攻下了许多尖端项目。1960年5月,在北京由教育部举办的“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吉林大学有41项尖端、重大的研究成果在京展出:有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环氧树脂、光弹性塑料、计数管……;有耐高温材料和高温测试设备系统的研究,对近代的动力工业、喷气飞机、火箭、原子反应堆等尖端技术都有巨大意义。可谓硕果累累,水平颇高,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吉林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逐渐显示出雄厚的实力。
经过50年代的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吉林大学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初建综合大学时,只设有8个系8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80人;至1960年,已发展为设有13个系25个专业31个专门化,全日制在校生增加到4550人,已建起71种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仪器设备约14000台件;图书馆藏书由原来的29万册增至97万册。校舍面积增加近一倍。1959年经党中央书记处通过,并于1960年10月22日正式公布,批准吉林大学为全国重点综合大学。从此,这所建校历史只有15年,建成综合大学不过9年的新兴学府,开始跻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骨干”行列。吉林大学能够迅速发展崛起,跻身重点,匡亚明同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
匡亚明在来校后的第一次全校大会上,就提出“办一个像样大学”的指导思想。在吉大8年,匡亚明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办一个像样子的大学上。办一个像样子的大学,就要有像样子的教师、像样子的科研成果,还要有像样子的办学条件和设施。匡亚明常说,后勤工作是学校的门面,物质基础是办学的保证。了解匡亚明的人都说,他在抓学校基本建设上目光远大、有超前意识。
1956年,建理化楼,他提出的标准是建全国最像样的,不应搞短期行为。当年理化楼以其颇为雄伟壮观的英姿,展示了高等学府的神圣,引起人们对知识殿堂的痴迷和向往;建体育馆,他要求建一个高标准的风雨操场,学生上课风雨无阻;建服务楼,他提出要20年不落后,设有淋浴、盆塘……;为扩大校舍,他几经争取,从市里购买下大礼堂(鸣放宫),抓住了学校发展的绝好机遇;修大礼堂门前的马路,他亲自丈量,强调要修成能走两排车的宽度;安装电话总机,他力主上容量大的500门。这时期,新建的文科楼、宿舍楼(18家、23家)矗立在校区。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吉林大学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匡亚明主张办学要有特色,要树立良好的校风。1955年,为了推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匡亚明首先在全校第一届党代会上,继而在开学典礼大会上提出,要逐步树立良好的校风。他根据学校的革命传统和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大学的要求,提出要形成和发扬“四种空气”。这就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和高度的社会主义体育文娱空气。并生动地指出,空气流动而成为风,这四种空气就是我们的校风。每逢新学年开学典礼,匡亚明都大讲树立优良校风问题。他反复强调:“树立良好校风是长期的事情,因此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校风的内涵有所丰富和发展。匡亚明不仅大力倡导“四种空气”,而且带头树立优良校风。校园政治空气高涨,学术空气浓厚,文体空气活跃,文明空气成风。校长尊重专家,工作人员对教授不能直呼其名,学生见师长微笑、点头、敬礼。匡亚明提出的这“四种空气”,逐渐深入人心,成为鼓舞全校人员前进的精神力量。为吉林大学具有自己传统特点的优良校风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匡亚明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带头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给学生作形势报告、树立远大理想的报告,并亲自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召集职能部门研究当场解决。为了便于学生活动,把学校俱乐部划归团委领导,由团委副书记兼俱乐部主任,文化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他常说,在学校以学生为主,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干部。
四
匡亚明工作雷厉风行,一抓到底,不见成效,誓不罢休。熟悉匡亚明的人,都很崇尚他的风格。
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匡亚明为实现把吉林大学建成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学的目标,有目的地去博览群书,通晓古今,精通文史,深研哲学,曾与宋振庭同志合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教科书。博学识广,这是匡亚明在办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能够应付自如、处理得当的力量源泉。
深入实际,依靠师生。匡亚明始终把教师看作是办学的依靠,注意向师生学习,密切关心师生的利益。他采取多种形式亲自同师生员工保持直接的联系。他虽工作繁忙,却经常深入课堂、实验室、学生宿舍和食堂,同他们广交朋友,同他们切磋学术,同他们倾心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理解和掌握师生的情绪、要求和脉搏,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难题。物理系金属物理进行万度以上高温热源的实验,必须用大功率的直流电源,而当时最简便的办法就是从电车天线上拉出来。为此,匡亚明专门派人把电车公司经理请到家中,盛情款待,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当场拍板解决了这一难题。
身体力行,从严治校。建立一个高标准的学校,必须有严格的管理。严格管理,这是匡亚明治校的方略。他要求职能部门,克尽厥职,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一次,匡亚明从走廊路过,看见教学研究科房门虚掩,便推门询问,室内却无人应声。匡亚明当即吩咐人将其牌子摘掉,严厉地批评了工作时间无人在岗的现象,并多次在全校大会上点名批评,教育当事者,以警策他人。回忆起这件事,吉大人不无感慨地说,吉林大学能够迅速崛起,是与匡校长从严治校分不开的。
讲究效率,严格要求。匡亚明对工作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严格遵守时间,同时也要求别的同志遵守时间。凡是他出席的会议,他总是准时到会,他主持的会议更是如此。会上,他要求发言者不能超过规定时间,发言中涉及的事实和数字必须准确,提出的建议必须明确和实在。他办事很细心,抓得很紧。事情一经提出,就一定抓到底,决不半途而废。无论大事小事,都是这样。他工作非常讲究实效,要求严格,特别反对拖拉作风。一次,他让秘书为一个老教授送信,要求中午12点送到,12点刚过,他便打电话询问收信人是否及时收到。当得知延迟了送信时间时,他当即毫不客气,极其严厉地批评了那位干部。
具体指导,不尚空谈。匡亚明善于把日常工作中初看起来似乎极为琐碎的问题同重大的原则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实际,指导具体,不尚空谈。对公文和通知的起草都要求规范化。一位干部起草一份报告,请他过目,他字斟句酌,在“请帮助解决”前,加上一个“恳”字,并告诉那位干部,这样能表明诚意,便于问题解决。
奖惩分明,关心同志。匡亚明在工作中奖惩分明,对称职的敢于重奖,对失职的决不姑息。他对于在工作中犯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同志,批评是严厉的。但他对事不对人。批评是为了帮助同志改正错误,改变作风,改进工作。即使在他给予严厉批评时,也从不使人感到难堪,感到无地自容。相反地,被批评的同志常常是带着有决心和有能力纠正自己错误和过失的信念而离开他的。当年曾被他严厉批评过的同志,至今回忆起来仍感颇受教益和启迪,丝毫没有怨恨之意。匡亚明经常以慈母般的爱护心情,在日常生活方面关心同志。他即使是在最繁忙的校务工作中,从来没有一刻放松过对同志、对学者、对学生、对工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和健康情况的细致周到的关心。中文系冯文炳教授视力不好,他嘱咐后勤同志特制了一个书桌架。他时刻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上,60年代,个别教师家无暖气,他要求后勤为他们烧火墙,随时检查,确保温暖。
同匡亚明在一起工作过的同志,对他的工作风格钦佩不已。他就是这样,对工作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对同志既奖惩分明,又体贴入微;办事情既雷厉风行,又细致周到。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匡亚明的风格。
1963年5月,匡亚明调任南京大学校长。临别前,他赠予全校师生两首诗:“八年切磋心未老,寒暖共温息已通;学核百家评月旦,振衣笑向鸣放宫。北国春风意正浓,花香鸟语忆冰封;登楼极目穷万里,志在平凡学雷锋。”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匡亚明在吉林大学工作的真实写照。
匡亚明在吉林大学工作的8年中,他以恢宏的气度、非凡的智慧和果敢的开拓,为吉林大学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他无论是对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对学校的专业和学科建设,对办学条件的改善,对优良校风的形成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尊重知识,爱才惜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依靠全校师生员工办学,赢得了全校师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八载夤宫勤建树,赫然留得众人碑。”“年高德硕犹自勤,严格律己又正人,党的作风身为法,‘四种空气’北国存。”这些诗句,是吉大人欢送匡亚明时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匡校长的崇敬之情。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匡亚明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吉林大学的史册上;他的风格,给吉大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的业绩,在吉林大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功昭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