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经济等的影响,贵州普安的匡氏文化研究非常滞后。近年来,受到本地他姓陆续着手编撰《族谱》的影响,特别是《天下匡裔网》的广泛宣传以及“匡氏宗亲群”、“匡姓一家人”等qq群的深入交流,使我们贵州普安匡氏宗亲清楚认识到:普安匡氏文化研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从2005年开始,我接触到不同版本的《匡氏族谱》,并通过《字典》不断简化其中的繁体字,再反复吟诵来识词断句,到目前为止有了一些收获,今天借《天下匡裔网》这个平台,与全国各地宗亲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指正为谢!
调北征南与调北填南
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当时全国尚未平定,比如元朝的梁王巴匝剌瓦尔密依然控制着云南,拥兵10万与朝庭相对抗。从洪武二年开始(1369年)朱元璋先后七次派使臣到云南劝梁王归附朝庭,梁王“油盐”不进,反击将使臣王祎、苏成杀害。朱元璋决定用重兵围剿梁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八月,令征南将军颖川侯傅友德、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右副将军西平侯沐英率明军30万来攻打云南。傅友德兵至湖广,令都督胡海洋领兵五万从四川直插镇雄和威宁,堵死云南的出口。十二月十一日,傅友德进入贵州,先后夺取普定、普安直入胜境关,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进攻大理,灭了段氏政权,继而攻下鹤庆、丽江等地,平定了云南全境,史称“调北征南”。朱元璋夺取云南后,从长计议,“虽有云南,亦难守也”,决定将20万部队永驻贵州,云贵地广人稀,靠部队难开发,又决定从湖广等广大中原地区,集体移民迁徙到贵州等地屯田守土,,世代定居,历史
入黔始祖匡纪良与安南卫
明王朝统一中国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十一日,朱元璋命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副将军蓝玉、沐英率大军进军云贵,攻克普安路,进军云南。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今普安县江西坡镇设置安南卫,又设新兴所(今普安县城)和新城所(今兴仁县城)属安南卫(贵州普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尾洒堡,二十三年(1390)改置安南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指挥使梁海奉令迁安南卫到尾酒堡(今晴隆县城)择地,并率军修筑安南(晴隆)卫城,县城始定。卫城坐落在晴隆山、飞凤山、玉枕山、金钟山和独秀山等九山八凹之中;九山八凹形像莲瓣,城池似莲蕊,故称莲城(今晴隆县县城所在地就叫莲城镇)。康熙二十六年(1687)置安南县。为避与安南国(今越南)同名,于民国三十年(1941)六月二十七日,将安南县更名为晴隆县,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文物保护牌
粱海,安徽怀宁人,明洪武初年率军入黔,官任黔东铜仁总镇。洪武二十一年(1388)率军驻江地,开卫治江西坡。洪武二十五年(1392)迁卫还治尾洒堡(今晴隆县城)修建安南卫城,亦任安南卫城指挥使,卒后葬于此处。粱海墓,于1982年晴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贵州省晴隆县“安南古城”恢复重建项目,于当年3月30日举行开工仪式,项目将按照历史原貌对安南古城进行恢复重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安南古城服务区、古城核心区以及古城风情街三大部分,总建筑面积37440.7平方米,项目总投资预计约1.4亿元,工程将分三期建设,拟定于2013年年底完成。
其实现在我们只要在因特网上“百度一下”“安南卫”,得到的结果就是“安南卫”在就是当今贵州省的晴隆县县城。
在当今民族和谐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本地与入黔始祖纪良(继恕)公同来贵州普安的谭、胡、李等姓氏都在梳理并编撰族谱,他们曾多次到湖南等地寻亲,那里的宗亲对“安南卫”在“贵州晴隆县”的历史供认不讳。
以上资料证明,匡氏学金公支系13世安思公由湘乡(今双峰)迁宝庆府(今邵东)(贵州普安现存族谱记载纪良公原籍湖广宝庆府,记载不谋而合),生三子继志、继忠、继恕,派分三房:大房继志,二房继忠,三房继恕迁安南卫。继恕公为摘果子事与兄长发生争执,因此负气出走,从宝庆黑田铺李子园随明军南征到达安南卫(今贵州省普安县晴隆县),后来朱元璋调北填南,纪恕公在贵州居住下来,也许是当时局势所需,“匡继恕”更名为“匡纪良”。因此,我们认为学金公支系第十四世继恕公即是匡氏入黔始祖“纪良公”是有历史依据的!
本文作者:匡维江,男,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贵州省普安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