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授姓赐氏”典故译注
我族“匡”姓之为氏,考查古时鲁国(山东)有匡邑宰,句须又居开封长垣县西南之匡邑,从此就以匡氏为姓氏之根据,句须乃是封姓长垣县,居卫,又疑是鲁国另有匡邑而不知,这种说法皆不是。谨按熊俊运所写氏族笺释说“匡氏”晋阳是出于子姓,宋大夫封於“匡”地,以邑为氏,才得以匡姓。其次考查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居庐山中修炼,因此称此为“匡庐山”。根据这种记载,“匡”之得氏在周朝之时,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若熊氏谱释宋封出自成王大夫封匡尤在其后,说明熊氏谱释就没有追溯到匡姓的开始,更何况“子姓”出自于商之氏,商初诸亳,今河南归德府雎州城西就有匡城,实属国都附近之内至周就以为姓,封其先以子姓之族居子姓之地。得“姓”实际从此开始,于是溯其所根由,来之于商之祖契,而契为商辛氏之派系。匡亦古圣帝之后裔,只因为降商而秦,后经过汉、唐,适值宋太祖赵匡胤的避讳,改为姜姓,经元、明直到大清康熙,数百年中只有姜姓,而无“匡”姓。后奉康熙手诏,恢复原姓原子,才免失祖宗颜面,才将姜姓以前的碑、碣、券、卷还原为“匡”。这是“匡”氏之大转机。因本族续修谱书,故特引出《授姓赐氏》之典故,刊载于谱籍,以供今后有志续修者,弥补不知是也!
二、“匡姓源流”译注说明
句须公是我匡姓鼻祖,系周文王的后裔,在周成王时任鲁匡邑宰,后来就以匡邑为姓,世代姓匡。从此名人贤士蝉联不断,层出不乏。
后因秦朝改封疆制为郡县制,将匡邑改名为晋阳郡,故我匡氏家族有晋阳世家之称。
据记载,我匡氏家族祖先,周朝有匡俗兄弟七人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炼,当朝定王“徵”以高官恩召,兄弟七人拒之,故江西庐山有“匡庐”之称。春秋战国时有匡章为齐将,创造了仅次于皇帝的尊严。汉朝有匡衡,幼时家贫好学,曾凿壁借光读书,后来官至太子的老师,封为东乡侯,元帝时升任为丞相,所以后来匡氏门楣上可以写“东侯第”或“明经堂”之类,以代表匡姓居所。享此实吻衡公之光辉也!
匡衡以下,又有咸公位至九卿,在朝侍君;昕公孝敬双老感天泣地;真公任官布恩于天下,深入人心;彪公任西晋江州太守。直至元济公起初居住山东兖州,唐中宗时考取进士,出任江南繁昌正堂,次后又调任江西大庾正堂,升迁后举家南迁,于江西泰和县定居,生二子,长子“芳公”后裔迁徙湖南耒阳,次子“昌永公”后裔迁徙资兴永兴。这样由山东到江西,再由江西到湖南。
永兴始迁祖礼盛公是元济公三十八世,也是始迁资兴虞候公二十世,传到贵禄公次子聿公的三世,才迁至永兴十五都八仙洞口荷叶丘。我四川华蓥始祖贵恒公(号久宏)乃属礼盛公下四世,从八仙洞口复居衡阳西乡鲤鱼塘后,于康熙四十六年奉旨,携妻儿及弟贵虎(号久禄)入川,落居四川北道顺庆府广安县皛然里仰天窝李家坪,生息繁衍三百余年,子孙五千余人,家富业旺,皆我祖宗有德,辉耀门庭所至也!
匡氏族谱五修编委会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