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安福康(匡) 氏源流

2017-07-13    阅读 1,033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安福康氏,本出匡姓。易匡为康,为避帝讳。刘继庄《广阳杂记》载,康姓本西江吉安府安福县人,其始祖姓匡,讳恂(谱作珣),宋艺祖时(宋太宗)与梁灏同榜,因姓帝讳(宋太祖赵匡胤),请易之。帝书王、康、姜三字,令其自择,定康姓焉。

明大学士杨士奇在康氏族谱序中说:“匡氏出鲁(国)宰句须,以邑为氏。康出卫(国)康叔,以谥为氏,不可以淆也。”民国时,衡山康和声先生在《晋阳康氏族谱辨疑》中说:“盖匡、康、方、王、章、昌,同出一韵。”至今安福话中匡、康二字读音相似。因此,本节所述康氏,实即匡氏徙居源流史。匡氏望族居晋阳。

安福康氏,其远祖为战国时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晋阳人句须,担任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宰,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匡为姓,称匡氏。至汉时,有其裔孙匡通,为丹阳令,定居于丹阳。“其后有赘于东海者(匡纲),匡氏又为东海承人。”东海承,即今山东苍山兰陵镇。西汉时,有其裔孙,叫匡衡的,字雅圭,任丞相,为著名经学家,“凿壁借光”的故事,就是讲匡衡少时家贫苦读的故事,匡氏遂大显于天下。安福康氏基祖为汉尚书令匡衎,匡衡为其族元叔祖。历三十世至唐,匡胄,字仲学,金陵人,唐贞观八年(634年),任吉州别驾,因家泰和祁州(今淘金驿东匡家坊)。至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裔孙匡珣(985年),考中进士,授安福知州、袁州路都使,爱安福阳丘里濛潭山水之美,致仕后,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偕子定居于此。辟帝讳,改匡姓为康姓,被濛衡康氏尊为一世祖。宋咸平二年(999年),殁葬本里。濛,即安福濛潭;衡,即湖南衡山。

濛衡康氏传至第四世,生文举、文才、文弼三兄弟。兹将其后裔徙居情况简介于后。

康文举,名伸,行一三,为濛潭康氏基祖。十一世康大鼎,字元卿,别号“春草堂翁”,袭居平垣围,仕宋,任拱卫,生二子:万孚、万敌。康万孚,字正仲,为上濛潭团祖。康万敌,字胜仲,下濛潭团祖,其后裔又分徙安福之乌溪、枥溪、赋溪、严洙,袁州之泗濛、年家源、灯盏窝,莲花之大锡及衡山之可秦派。上濛潭康氏至十七世,生康蕴学,字学文,别号力余,元时人,其子孙先后分徙湖南衡山。在衡山开三宗:常、祯、善;四房:伯、仲、参、季;八支:明、彤、绍、煜、辅、弼、震、素;三十八派:明支的镜、鑅、锢、镄;彤支的铭、钅亶、钦十、钦二、钦一、衔、懋绩、懋勋、懋仁、懋吉、懋德、懋启、懋中、懋郡;绍支的子禾、子东、子力、子锐;辅支的应奎、忠二、功九、应奇;弼支的子窿、子宠、子寀、字宪;震支的子符;素支的子侃、子斗。自迁衡山720余年来,尚存三十四派(懋吉、懋中、子符四派已止)。衡山康氏,遍布该邑的小殿、桐霄、山坳、大山冲、山底冲、银坑冲、南岳、朗山、石岗坳、杀马冲、高顶、花园、大殿等十余处地方。1997年,其苗裔已达1.8万余人。

康文才,名俊行,宋淳化乡举,隐居不仕,为安福洽水,四川合阳、桐木、中院、黄陂、湖坊康氏基祖。

康文弼,名仁,为高陂康氏团祖。

按《濛衡康氏十一修族谱》载,安福濛潭康氏派衍三省,即江西安福、湖南衡山、四川合阳,称三族,又分衍九团。

除谱载濛潭康氏之外,据1984年版《安福地名志》载,安福康氏还有:

山庄乡岭上村北南布上康氏,《濛潭康氏族谱》:康义庄,明景泰年间,由濛潭徙此。

寮塘乡渡头康氏,《官屋康氏初修宗谱》:明末,康仁存由四川徙此。

洲湖镇樟洲村楼背康氏,清中期,由城南李家迁入。中洲村桐木康氏,由附近康家迁入。

甘洛乡康家康氏,由濛潭迁入,传37代。三舍康家康氏,明末,由濛潭迁入,清初,又分徙本里上岭。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