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匡裔网

湖南匡氏

2017-07-13    阅读 1,421   来源:天下匡裔网  作者: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醴陵)《匡氏房谱》称“吾家受姓肇于周,系出子姓,宋微子之裔也。襄王时有名渠济者,食采于匡,遂氏焉。”
第一代祖、迁醴始祖震隆,字离照,明洪武三年(1405)由江右新喻县之西门,携家迁于醴陵县北乡花桥境古八都八甲。是谱为洪公房谱。 (名派)震秀文匡(单名,下同)永匡万守匡明士之邦匡光显上国经学传世敬承上德。
1948年(湘乡)《匡姓氏族源流》载清雍正甲寅《匡氏族谱》称:自句须得姓受氏以来,时代云遥。溯厥渊源,代居东鲁兖州峄县沧浪乡。自周迄汉,代有伟人。稚圭公(匡衡)卓然以理学名家官居太子太傅。厥后子孙繁衍,支分派别。或迁江南之丹徒,或徙江西之泰和,皆聚族而居。至宋时金虏践区,学金公崛起草茅,秉刚健之气,奋忠义之心,捐资济军,随征长沙,以义勇功封元帅。后解组遁迹,寻山川秀丽,至湘上杨梅庄(今属双峰)而居焉。传十代贤仲生财可、财玉二子。可生元明、元聪、元通,为匡家塘、匡家垅、栗山、长山、田心之祖;玉生元发,为湄水桥之祖。其苗裔有迁祁阳、邵阳、湘潭、醴陵、益阳者。
民国(麻阳)《匡氏宗谱》称迁湘始祖崇源,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明初授湖广宝庆府邵阳县北路隆回司巡检,解组后遂卜居隆回。其曾孙友衡迁溆浦县匡家坳。友期之孙应佑移居麻阳县土军寨;应佐,字天助,号吉齐,于明永乐二年(1404),由隆回匡家铺先迁贵州镇远,再移居麻阳县二都五甲双冲。后世子孙聚居拖冲、岩门,衍散麻邑各地及贵州铜仁、松桃等县。
拖冲字派 崇贵孝友再 应必仕结前 景永廷世达 国朝起士家邦以兴隆绍 世代毓英华
岩门双冲 崇贵孝友再 应必仕结前 侍(景)荣兰万朝 廷士学世上 大国兴盛明 永承宗启贞 吉安开代远 茂元本光亨 泰和绍恩泽 宏文焕家声
隆回字派 崇贵孝友再 应必仕结前景秀 朝元顺祖宗 尧舜开治运 礼乐光前烈 诗书启后贤 尊亲隆爱敬 忠厚守家传
溆浦字派 崇贵孝友再 孟前学结前景承 宗元正文永 以下同隆回字派。
按:《通志·二七·以邑为氏》:“匡氏,鲁邑宰匡句须之后。开封长垣县西南十里,匡邑故城;邑属卫。又疑鲁别有匡邑。”《庐山记》:“楚威王时有匡俗先生。”《千家姓》:“晋阳族。古有匡国。周武王时,有匡裕(俗)。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

  郡望·堂号
晋阳郡
乐安堂:源自匡衡。匡衡,西汉东海承(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字稚圭。能文学,善说《诗》。以文学就官京师,累迁至光禄勋、御史大夫、丞相,封乐安侯。其后人遂以"乐安"为堂号。
还有使用普遍的晋阳堂。

  堂联
疏传宸极;读借邻光(匡衡)。
诗说解颐(匡衡);号呼苏母(匡明)。
倒履传佳话(匡衡);结庐见壮心(匡俗)。
军功炳炳武德将(匡福);政绩赫赫乐安侯(匡衡)。

  历代名人
匡文贞 石门人 ,明永乐初,以岁贡入仕,官至礼部侍郎,为官勤慎;
匡开益 溆浦人 ,清道光年间入仕,官闽清知县、邵武厅同知、汀州知府,晋延京邵道;
匡互生 邵阳(今邵东)人 ,1919年5月4日,火烧赵家楼第一人,1925年在上海创办立达学园,从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和人格感化教育的实验与研究;
匡斌 湘乡(今双峰)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匡达人 邵阳(今邵东)人 ,女,细胞生物学家;
匡乐满 隆回人 ,理论物理学家。

  石门临澧匡氏

   公推先祖文贞公,明朝人。生于南京苏州府昆山县,后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之匡家大栗树土地下居。官至礼部侍郎(明朝京内从二品,清朝正二品。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生四子:长子以通(大明协政:从五文官)、次子以道(大明总兵:京外正二品武官)、三子永华、四子永堂(石门通判:正六品文职外官)。后以通居安福(今临澧县)龙沉堰匡家拐(今龙池村)。以道迁西蜀(四川),先祖随永华、永堂居石邑(今石门县)八都匡家坪。今已传二十余世。今石门县)八都匡家坪。今已传二十余世。

字派:(临澧合口老派) 五世正朝 永国家鸿 嗣祖德业

(石邑南乡老派) 兴隆启大 世立朝清 嗣祖百行

(1918年合定新派)

朗昭先绪 克迪前光 贻谋传远 盛泽绵长 闻誉广施

兰桂腾芳 恩锡汉廷 代发晋阳 文运丕著 功纪太常

  醴陵花桥匡氏
先世居山东平原,系稚圭公匡衡子孙,宋太宗太平兴国间迁江西新喻县西门。传十余世,家族日繁,人广地狭,明洪武3年(1370年)震隆公,字离照,遂携家迁醴陵县北乡花桥境古八都八甲(清乾隆时称一都)。生子五:秀轻、秀重、秀轮、秀辕、秀毂。族人分布于耿境、陈家冲、石塘冲、茂田、老关、萍乡、浏阳。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0人。清雍正4年(1726)合族七大房建祠堂于花桥东岸。

  双峰湄水桥匡氏
始迁祖学金公,字金三,宋绍兴间自江西迁居湘乡湄水桥杨梅庄,今属双峰。至十代贤仲公,生财可、财玉。财可生元明、元聪、元通,为匡家塘、匡家垅、长山田心之祖。财玉生元发,世居湄水桥。族谱始修不详。清雍正12年(1734)、道光8年(1828)、光绪28年(1902)、1949年续修,其时已递传35代,男女丁口6700余人。学金公派下 分布有: 双峰 邵阳 邵东 隆回 武冈 新宁 绥宁 城步 祁阳 祁东 永州 衡阳 湘乡 湘潭 岳阳 等地。班次:学通朝法,武应梦明,景贤才元,安继再友,文尧太祖,良臣佐国。定逢清世,颂肇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万载显荣。时际昌盛,礼乐淑陶,诗书诵读,业广功高,谋猷廷献,益赞皋赓,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耒阳匡氏
始祖元济,唐中宗时人,积学工诗,养晦未仕。生芳、昌永。芳公以下十三世咸平,五代时武城人,仕后唐为吉安泰和令,宋时以进士为湖广道州教授,秩满游耒,遂家于此。昌永公下二十一世贵禄,为资兴、永兴二邑之祖。1941年耒阳、资兴、永兴、桂阳(支祖元公)、常宁五邑匡氏四修通谱,其时耒阳阆、闻、闵三房 9089人,资兴何家山生丁194人,永兴洞口生丁268人,桂阳三塘生丁1882人,常宁匡家坪生丁46人,共计11479人

  祁东匡氏
始迁祖义宣公,明永乐7年(1409)偕子仕隆、仕贵(后迁宁远下乡清水塘),携孙添瑞,由江西泰和金华山迁居今罗口町乡洄水湾。后其曾孙思明徙居泰和堂,思亮徙居祖山湾,思文仍居洄水湾。

  绥宁匡氏
始迁祖公良、公清、公节三公,原籍江西泰和县三都塘,元顺帝至元年间辗转绥宁都二里渡头坪(今盐井乡境)落籍求业,后裔今分布于盐井一带。

  武冈匡家桥匡氏
始迁祖仲荣公,明永乐年间由宝庆徙居武冈南路匡家桥。谱始修于清道光年间。族人分布于戴四团匡家、增石、盖头等处。

  桃源硖州匡氏
始祖贵璋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南吉水迁常德匡家桥,至五世孙时钟公,再迁桃源县东硖州匡家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余人,分布于木塘、桃源后街等地。宗祠在常德匡家桥。族谱创修于1923年。

  益阳七里枫山团匡氏
始祖诚贵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苏迁此开垦。现分布于七里枫山团 益阳市资阳区、汉寿等地

  溆浦匡家坳匡氏
始祖崇源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明初以俊秀出身,补授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北路隆回都匡家铺,后崇源曾孙友衡迁溆浦县匡家坳居住。溆浦派语:崇贵孝友再,孟庆学结前景承,宗元正文永,尧舜开治运,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隆回派语: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秀,朝元顺祖宗,尧舜开治运,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

  麻阳土家寨、岩门双冲匡氏
始祖崇源公曾孙友期之孙景佑移居麻阳县土军寨;景佐,字天助,明永乐2年(1404)由隆回匡家铺先迁贵州镇远县,续下移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正都二都五甲双冲居之。清雍正5年(1727),崇源公十九世孙上明、上礼移学入籍,续移居槽田冲数载,后又移居太平堤。岩门双冲派语: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侍(景)荣兰代远,茂源本光亨,泰和绍恩泽,宏文换家声。

  溆浦匡家脑匡氏
始迁祖再高公,明洪熙元年(1425)由邵阳迁此。

  麻阳拖冲匡氏
字派: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永廷时达,国朝起士家,帮以兴隆绍,世代毓英华。

关于我们
天下匡裔网是匡氏宗亲最重要的分类信息发布平台之一,以“继承匡氏精神、弘扬匡氏传统文化”为特色,融合各类匡氏新闻资讯和行业信息,以发布和报道姓氏传统文化信息、即时新闻资讯等,竭诚地为访问者提供信息服务。
版权声明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维权、免责声明:1、本网站非商业性质 2、内容谢绝用作商业传播 3、若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将及时撤消,恕不承担法律与经济责任!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言论与本网无关!
联系方式
监督:18576633667
QQ群:908637488
邮箱:chinakuangs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