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地处中原腹地,古九州之豫州中部,是人类文明发祥地。在7000年以前,这里就有人居住,形成了居住群落—以母系为主的部落村庄,每个部落村庄都有一个字或两个字的名字,这就是后来的姓,如姬、姜、妫等。到母系向父系社会转化后,每一个姓又产生出许多氏,姓和氏同时存在,姓别婚姻,氏别贵贱。但许多姓氏都失于无文字记载。
扶沟县能从史书中找到的姓氏,是匡氏。《中华姓氏》记载,匡姓源出有四 :其一是春秋初期,郑国有匡邑(今扶沟县西)地名,在当地的居民中,多以居邑名为姓氏者,称匡姓;其二是鲁国句须任匡邑宰(今长垣县西南),后人以封邑为姓,称匡姓;其三是春秋初期,魏国亦有匡邑(今睢县西)地名,当地人多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匡姓 ,但是到了宋初,长垣、睢县匡姓人口增多,为避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到了宋徽宗时,听说有“主”姓甚为不妥,又改为“康”姓。而扶沟县匡姓当时已很少,有的已迁外地,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匡姓之源。匡永久是匡姓公认的得姓始祖,其出处有二一是周代郑国有匡永久(河南扶沟县西),二是春秋时魏国有匡永久(河南睢县西)。遗憾的是扶沟县现在尚未发现匡姓。
吕姓和郭姓也是春秋战国时出现在扶沟境内的姓氏,吕姓是周朝时从洛阳迁来的,郭姓晚于吕姓,在今固城乡所在地建村,当时称吕郭村(郭吕村)。三国时是曹操的屯军地称许昌故城。但现在固城的郭姓是唐朝郭子仪的后代,从山西汾阳迁来。
李姓在秦汉时就生活在崔桥一带。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置扶沟县,县城在今崔桥南古城村,李姓在当时的县城北建村,称城后李村。隋大业时县城南迁今址,城后李村改名后李村。如今后李村仍有李姓300多户1200多人。
古县城南迁后,古城村内居住有郭、卞两姓,直到元朝战乱时两姓外逃。现在古城村住的都是明代迁入的。
百党岗在汉代称扶乐城,又称大扶城,是袁良及其后代居住的村庄,是以袁良为始祖的袁氏后人祭祖之地。两汉时期出过袁良、袁滂、袁敏、袁准、袁焕、袁霸等四世三公,至清代还有袁三老墓。今袁姓已分散各地。
韭园李楼村原名李黄楼村,是秦汉时期两姓相继来此建村,并建有楼房。后来黄姓外迁渐绝,只有李姓、故改名李楼,今仍有600多人。
冯陵冯姓是汉代就在此建村定居的居民,因岗上有汉墓,故名冯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