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花桥匡氏
先世居山东平原,系稚圭公子孙,宋太宗太平兴国间迁江西新喻县西门。传十余世,家族日繁,人广地狭,明洪武3年(1370)震隆公,字离照,遂携家迁醴陵县北乡花桥境古八都八甲(清乾隆时称一都)。生子五:秀轻、秀重、秀轮、秀辕、秀毂。族人分布于耿境、陈家冲、石塘冲、茂田、老关、萍乡、浏阳。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0人。清雍正4年(1726)合族七大房建祠堂于花桥东岸。名派:震秀文匡永匡万守匡明士之邦匡光显上国经学传世敬承先德。
双峰湄水桥匡氏
始迁祖学金公,字金三,宋绍兴间自江西迁居湘乡湄水桥杨梅庄,今属双峰。至十代贤仲公,生财可、财玉。财可生元明、元聪、元通,为匡家塘、匡家垅、长山田心之祖。财玉生元发,世居湄水桥。族谱始修不详。清雍正12年(1734)、道光8年(1828)、光绪28年(1902)、1949年续修,其时已递传35代,男女丁口6700余人。班次:学通朝法,武应梦明,景贤才元,安继再友,文尧太祖,良臣佐国。定逢清世,颂肇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万载显荣。时际昌盛,礼乐淑陶,诗书诵读,业广功高,谋猷廷献,益赞皋赓,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耒阳匡氏
始祖元济,唐中宗时人,积学工诗,养晦未仕。生芳、昌永。芳公以下十三世咸平,五代时武城人,仕后唐为吉安泰和令,宋时以进士为湖广道州教授,秩满游耒,遂家于此。昌永公下二十一世贵禄,为资兴、永兴二邑之祖。1941年耒阳、资兴、永兴、桂阳(支祖元公)、常宁五邑匡氏四修通谱,其时耒阳阆、闻、闵三房生丁9089人,资兴何家山生丁194人,永兴洞口生丁268人,桂阳三塘生丁1882人,常宁匡家坪生丁46人,共计11479人。
祁东匡氏
始迁祖义宣公,明永乐7年(1409)偕子仕隆、仕贵(后迁宁远下乡清水塘),携孙添瑞,由江西泰和金华山迁居今罗口町乡洄水湾。后其曾孙思明徙居泰和堂,思亮徙居祖山湾,思文仍居洄水湾。
绥宁匡氏
始迁祖公良、公清、公节三公,原籍江西泰和县三都塘,元顺帝至元年间辗转绥宁都二里渡头坪(今盐井乡境)落籍求业,后裔今分布于盐井一带。
武冈匡家桥匡氏
始迁祖仲荣公,明永乐年间由宝庆徙居武冈南路匡家桥。谱始修于清道光年间。族人分布于戴四团匡家、增石、盖头等处。
桃源硖州匡氏
始祖贵璋公,明永乐2年(1404)由江南吉水迁常德匡家桥,至五世孙时钟公,再迁桃源县东硖州匡家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余人,分布于木塘、桃源后街等地。宗祠在常德匡家桥。族谱创修于1923年。
益阳七里枫山团匡氏
始迁祖诚贵公,明洪武年间自江苏迁此开垦。
溆浦匡家坳匡氏
始祖崇源公,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明初以俊秀出身,补授湖南宝庆府邵阳县北路隆回都匡家铺,后崇源曾孙友衡迁溆浦县匡家坳居住。溆浦派语:崇贵孝友再,孟庆学结前景承,宗元正文永,尧舜开治运,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隆回派语: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秀,朝元顺祖宗,尧舜开治运,礼乐光前烈,诗书启后贤,尊亲隆爱敬,忠厚守家传。
溆浦匡家脑匡氏
始迁祖再高公,明洪熙元年(1425)由邵阳迁此。
麻阳土军寨、岩门双冲匡氏
始祖崇源公曾孙友期之孙景佑移居麻阳县土军寨;景佐,字天助,明永乐2年(1404)由隆回匡家铺先迁贵州镇远县,续下移湖南沅州府麻阳县正都二都五甲双冲居之。清雍正5年(1727),崇源公十九世孙上明、上礼移学入籍,续移居槽田冲数载,后又移居太平堤。岩门双冲派语: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侍(景)荣兰万朝,廷士学世上,大国兴盛明,永承宗启贞,吉安开代远,茂源本光亨,泰和绍恩泽,宏文换家声。
字派:崇贵孝友再,应必仕结前,景永廷时达,国朝起士家,帮以兴隆绍,世代毓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