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家人们:
下午好!
今天是新春聚会,是家族团聚、回忆家族历史的日子,不仅是尊重和怀念的仪式,更是对家族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纵观中华匡氏2600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匡姓始于春秋,起于战国,显于汉,盛于唐,却因残酷的封建避讳制度而散于宋!
匡氏始祖句须公在鲁邑任职期间深得民心且政绩显著,为世人赞颂,地名也称为匡邑。句须公被中华匡氏奉为匡姓始祖。
战国时期匡氏最突出的历史人物是匡章,章公又名章子,学识渊博,指挥过多次大战役,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是齐国霸业的奠基者,战国未年的风云人物。
到汉朝元帝时是中华匡氏的显赫时期,匡衡公深得元帝赏识和器重,以明经而极位大臣,被《汉书》列为名相,班固用上万字篇幅记载了衡公的生平业绩。
衡公的成长道路并不平坦,十分艰难。幼年家境贫寒,想苦读的基本条件都没有,故穿其壁而引其光来用功苦读。这个凿壁偷光故事盛传了两千多年,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被奉作读书人苦学成才的典范。西汉元帝衡公为郎中,迁博士、给事中一路高升。衡公高居官位后在社会上极力宣扬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爱之风。业绩显著又迁光禄大夫,升太子太傅。后因上书改变社会面貌有功升为右丞相。
衡公一生勤奋无比,博学多才,经学绝伦,刚正不阿,直言进谏,深受世人敬重,成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政治家。衡公的父亲纲公以子为贵封为东海太守,长兄衎公也官居尚书令。衎衡二公的后裔也历代在朝为官。汉朝可谓中华匡氏的显赫时期。
唐代中末期是中华匡氏繁衍迁播的旺盛时期。贞观八年,匡胄公(字仲学)由镇江府金陵郡迁任江西吉州通判(又名别驾)。任满后选择了沃野百里且交通便利的原赣江河岸泰和祁州安家开基。胄公生二子,长琬公,后裔徙迁安成石门(今安福县),琬公十世孙匡珣公(字本瑰,号艮川)徙迁濛潭阳丘为濛潭一世祖。琬公系主要分布在江西中北部的安福、永新、上高、分宜一带。明初湖广一带因战争造成人口骤减土地荒芜,大明王朝号召江西填湖广,吉安地区的大批乡民以政府组织由江西泰和在千秋乡一个叫鹅颈大丘的地方迁徙湖南安居,并给予很优惠的政策。珣公派是晋阳族人一个大支系。冑公次子珏公的后裔在唐玄宗以后繁衍迁播,珏公传六世有壩、坊、洎、坎、圻,坊公徙迁千秋乡印下开基,洎公因避安史之乱仁善深溪开基。洎公传四世稠公生三子宣、宁、宝,宁公徙仙槎前溪开基,宝公徙庐陵麻洲开基。宣宁宝三支系主要分布在吉安地区中南部的一百多个大小村庄。还外迁粤、闽、湘、鄂、渝、川等省,是中华匡氏和匡裔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湘渝川贵等地巳恢复匡姓的族人基本都是由江西吉安地区迁移去的。中华匡氏把吉安地区视为第二发源地。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根据自秦汉以来的封建避讳制度:凡与皇帝名字或读音相同姓氏都要避而改之。公元975年南唐后主李煋投降归宋,袁州路使匡珣公和蕲州刺史匡稠公等多位在为官的匡氏太公都改为康姓了,宋朝初期是我们中华匡氏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旧时修族谱谓之匡姓散于宋。
原本不是小姓的中华匡氏只有三十三万人姓匡了,自匡句须一脉而下的晋阳族人还有近一百万人还是姓康、方、王、徐等,由于诸多因素这一百万与匡氏有血缘关系晋阳堂族人仍未恢复匡姓。只有一小部分一直与匡姓联修族谱。
《中华匡氏通谱》像个巨大的陈列馆,把匡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文化、全国匡氏大小宗族支分派别、人口分布都有条有序地一一展示在我们眼前。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同时也提示我们,至今仍有上百万的晋阳康氏等与晋阳匡氏是匡句须一脉而下的子孙,是我们的族亲。他们的遗传基因和文化基因与卫康叔系根本无法匹配!寻根问祖、正本清源是中华儿女的天性。因此,召回晋阳康氏族人认祖归宗,壮大我中华匡氏,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艰苦的使命,每一位匡氏和匡裔康氏族人都有义务为“康归匡”工作添砖加瓦。
入蜀(川)始祖以行,以行公属衎公后裔,汉朝时衎公也官居尚书令,以行公世居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四十四都地名栋头村,生于万历年间,武举出身;效力军营;屡建战功;升授四川叙州府兵备道,行公先名以行,后蒙圣恩赐名以征,刘氏生七子:仁 约 敦 真 富 伟 傑。崇祯末年以行公殁于王事,公与妣墓于叙州府石柱坝。创业先祖仁公,以行公长子,以行公殁后,率兄弟七人赴黔省谋生,大清朝定鼎,仁公率兄弟五人,回四川落业于合江县西乡庙高支沙河子插站承粮创业造室大屋头,当时,弟兄虽各居一方,田粮诸务俱归仁公一人管理。韦氏生三子,长子三纲,余氏生维胜、维栋即大屋头一房,次子三富,季氏生维相即瓦房头一房,三子三贵,张氏生维翰即鹊屎岩一房,至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
长房三纲:长子维胜,熊氏生文贤、文祥、文英。
二子:维栋,罗氏生文寇。
二房三富:维相,窦氏生匡靖。
三房三贵: 维翰,张氏生匡凤。
2025年元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