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来自青树坪的匡伟文老师的作品《明月下的流光》。
摄|惠子
文|匡伟文
古往今来,那溶溶的明月,寄托着多少情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看到那如霜的明月,就思念起了故乡。
“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了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了月亮……”一曲《望月》寄托着多少游子对祖国,对亲人的厚意深情!
每当皓月升起的时候,溶溶月光下,那些美好的瞬间,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在我的少年时代,一到夏天的晚上,吃完饭后,我和弟弟把竹床搬到屋外的空地上,惬意地躺在上面乘凉,夏日的晚风在此时也终于有了一丝丝凉意。
母亲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在蝉鸣和蛙声的伴奏下,听她讲过去的故事。
有时,我们坐在竹床上,遥望头顶上的天空,争着数星星,母亲则慢摇着蒲扇,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宛转的流年就这样缓缓摇动起来,摇到秋天的一地落叶黄。
一把蒲扇就这样摇出夜的静好,摇出岁月的安祥。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母亲也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一直霸占着我的记忆。
在农村集体化时期,物质贫乏,但人们总有一种轻松愉快之感。
夏秋之时,当月亮挂在树梢,我们队里的社员摇着蒲扇来到塘边一棵大槐树下纳凉,男人围在一起,一边抽着烟聊天,女人拉着家常,欣赏着天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轻风荡起水面,层层波纹闪着金光,偶尔有鱼儿跃动,发出一声声响,即刻又无声无息。
水塘的静,既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平凡的人生境界,它能沉淀尘埃,过滤杂质,使亲近它的人,心变得宁静,变得平和,梦里水塘,那是记得住乡愁的诗的远方。
我工作的那些年月里,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蜗居在书房的我,泡一杯香醇的茶,捧一卷泛黄的书,就会忘却一天的辛苦和烦恼,陶醉在知识的海洋。
要是累了,就闭上眼睛,躺在椅子上小憩一会,半梦半醒中,不经意地摸一下手中的书,发现书犹在,那种从心底里迸发而出的感觉是多么充实。
“书卷多情是故人”,人最想看到的就是故人,一本从不丢舍的书,一本陪伴你度过迷茫岁月的书,恰如远方的故人,它和你月下攀谈,聊聊光阴,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无论对谁来说,纳凉都是夏日一乐,记忆中难忘的一趣。怎能忘记?
在我教书的那些岁月,不知多少次,我和那些合得来的老师,在洒满月光的夜晚,在荷塘边漫步,脚踩着塘坝上细细软软的小草,观赏满池的绿荷红花,好似在烈日炎炎下舀一瓢荷塘清冽的甘泉,畅饮满塘的荷香。
有时,我们端着茶杯,在月夜里漫饮,品着野茶,赏着月亮。
突然有人说:“可惜是半月,要是满月,就更好,更亮了。”
这时有人笑道:“半月与满月在人,喜欢满月的人惜福,喜欢半月的人动情。”
自古至今,多少诗人写过赞美月亮的诗,李白、王维、孟郊、刘禹锡等,他们举酒对月,持茶问月,情人欢聚赏月,每一种状态,都是人之至情,豪爽与缱绻。
近年,我们来到了安徽带孙儿。
我们夫妇二人有时在晴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当我们流连在夕阳的余晖里,总觉得生命如诗,晚景如画,夕阳里的爱情,就是这样相互搀扶,相濡以沫。
当我们的身体渐行渐远,两个人的心灵就更密切了,七彩霓虹辉映之下,弥漫着一种甜蜜的味道,亦充满着满足与幸福……
杨绛百岁感言是这样说的:“人生最妙曼的风景,是自由自在去领略一个城市,一段故事,一片风景,留下一串足迹,一路心情,一生回忆。”
情由境生,这就是溶溶月夜给我留下的那么太多的美好……
岁月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明月的出现与消逝,它的光芒可能与太阳无法媲美 ,但是它的美不在外表,而是不同时期你我的心境。
匡伟文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勤于笔耕的老师,他的作品也正如明月一般清亮,他的作品给我们的感悟也在默默的流光里,让我们慢慢体会吧!
好的,听众朋友们,以上就是今天的《双峰作家》栏目的全部内容,感谢收听。我们栏目每周五晚上8点首播,每周日晚上8点以及周一、周三中午12点重播,欢迎大家关注、期待。本节目编辑王海霞、阿哲,监审彭璀铌、曹乐乐,监制刘颂阳、胡柳莲。感谢您的收听,咱们下期节目再会!
除特别注明外,本文其他配图来源网络
主编|胡柳莲
编辑校稿|李燕南 胡晓霞 周海容 陈婧